不少同学都对名校有着莫名的执著,给大家整理了一些 今年一志愿没招满的211 供同学们查阅。
同时,对于23届考研同学来说,这也是一项择校参考信息!
一志愿未招满院校
真正的考研择校事实上是一场所有考研学子的博弈。打算考研的同学来跟帮帮继续了解如今的趋势, 在预览中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考研。
考研人数逐年攀升
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考研热”持续升温。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
从2017至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
2022年相比2017年, 5年间报考人数增加了256万人,增长了1.27倍!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
从报考学校来看, 985高校和名校一直保持着高热度,竞争十分激烈。
在名校之外,一些 双非院校热度也大幅上涨。这其中,深圳大学27966人的报考人数,已经比肩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 《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近六成的研究生考生想 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近五成考生是为了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 留恋校园生活以及 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30%。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边宇璇日前对媒体表示,自己教了10年职业生涯规划课,“大概5年前,班里约50%的人表示要考研。而现在,考研意愿在大一新生中比例高达80%。即使到了大四,也有超70%的学生在备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高校发展为升学导向,其本科教学则更加趋于通识教育,毕业生将会更大比例地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考研教研院院长万磊此前分析。
考研为何成为“香饽饽”
对 本科毕业生来说,一方面 就业压力大,可选择的心仪的岗位不多。通过硕士学段的学习,可以 拿到更高的文凭,增加就业机会。
疫情也是考研人数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 国外的疫情仍在持续,更多学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这也会带来考研报名人数的大幅增加。
各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于 “体制内”岗位或者稳定的工作岗位。而这些稳定的岗位 对学历更为看重, 研究生毕业考公、事业单位和进入国企的优势更加明显,机会更多。
可是考研、考公、事业编就没有风险吗?
考研的利弊
利:
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
部分城市或学校能给研究所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
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
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弊:
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
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
研究会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所学历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
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
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无法放弃本专业。
建议:
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不想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
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增不减,而且会使你丧失积累经验的机会,试想,两三年内,你将与多少机会失之交臂。
年龄有时候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年纪大了才开始接触社会,这些机会就会相应减少。
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犯了错误,单位会念在他年纪小,给予原谅;但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犯同样的错误,会让人诧异甚至认为不可原谅,善用年龄优势就是为自己留下余地。
考研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每个人的一生可以是平安顺遂、多姿多彩,也可以跌宕起伏,迎接意外带给的惊喜。
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点个“ 在看”,顺利上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