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北大出成绩了!
目前已经成功邀请到北大中国史初试第一名的q同学来为本答案写中国史复习经验,于是现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经验贴都齐了~
答主是北京大学世界史硕士(已转博),2017年跨专业考研,一战上岸,复习时长9个月
更新进度:
2.22 北大出分了!前六名有五人是我指导过的学生!(全部400+,随时欢迎私信找我验证,复试后公布聊天记录作为证明),复试已经成了同门内战……讲真我之前也没有想到如此恐怖……
另:人大385一人
首师大400+一人
东北师大400+一人
南开410+一人
1.3 增加q同学的复习经验(他也提供指导)
12.22 更新今年北大考题(见想法)
12.12 根据近年的经验重新全面修订了该答案
11.6 更新参考资料使用心得
2019.8.1 经中国史w同学授权更新北大中国史复习经验
2019.7.17 经同班中国史l同学授权更新中国史参考书目
2019.7.9 更新世界史参考书及其评价
2019.4.17 失踪人口回归……经同班x同学授权更新北大中国史的复习经验。
2019.1.26更新答疑内容和著作篇
注意:以下内容不仅适用于北大,其他学校乃至中国史领域一样适用,因为整个历史学界的方法和思维模式都是共通的。
专业课:先说择校。其实对于我这种三跨考生来说(算上理跨文应该是四跨),同时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压力其实是比较大的,所以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开考的学习比较适合我。我当时通过调查了解到北大、川大、人大和南大是分开考的,所以出于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心态决定考北大。因此虽然竞争激烈,但考名校也不是各方面都难,从复习量来说反倒简单一些。中国史世界史分开考的学校更适合跨考生,这一点列位看官要注意,权衡一下难度。
然后就是复习的问题。做事不能盲目,在开始备考之前,先别直接看书,首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你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目标院校的老师们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要带着这个问题去看书。我当时的思路是,老师们喜欢的学生首先对基本史实的了解要扎实,更重要的是,史学素养要好,即对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动态要了解,对他们的学术观点要足够熟悉,这样省去了他们重新培养你的时间和精力,你也可以更快的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毕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搞研究的学生,绝非一个只会背书的考试机器。而且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在答题时会有奇效。所以,在看书的时候绝对不能只读教材和辅导书,那样考上的可能性基本为零(除非你真的变成了人体google)。一定要去读该院校老师们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可以不用读太多,一人一本足矣,但是每位未退休老师的著作都要读。考单科省下来的复习时间是为了做这事用的,用来刷参考书就大错特错了。至于如何在答题时运用这些著作我后面应试篇会讲。
上述内容是对出题老师的心理分析,读到这里就能发现,考研思维和一般读书、做学术研究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目的性极强,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我在考研期间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通过迎合目标学校学术风格而实现提高分数”,虽然我也不太喜欢这种过于功利的思维,但是没办法,在目前的应试模式下它就是最有效的!这一点是我们一切历史考研复习的出发点,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时刻牢记,一旦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就想想这句话。
教材篇
为了知识的广度,教材和辅导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世界史的考生,笔者推荐以下几本书:
《世界史》六卷本,吴于廑、齐世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该书虽然是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是最经典的教材,在所有的通史教材中是知识点覆盖最全面的,而且知识框架完整(大佬就是大佬啊……)。考生可直接按照书中的专题整理笔记,我个人的笔记也是以这套教材为基础的。缺点在于出版时代过于久远,其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史观和关注点已经明显跟不上学术界的动向,比如花了大量篇幅叙述十月革命前的国际共运,但是各个高校近年来已经很少考这方面的内容了,所以读书时需要根据学术动态做一些取舍。我对该书的评价是:必看,至少三遍。
《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解析》。基本上是六卷本的浓缩版,增加了少量新知识点。书中内容能够覆盖考试中的重点论述题,无法覆盖名词解释的知识点和某些自主命题高校的简答(对,说的就是把名解当简答考的p大……)。该书作用:了解论述题重点用,绝对不能代替六卷本,否则坑死你。
长孙博名词解释、论述题、历年真题,范无聊论述题。编者收录了一些高校的真题,包括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但是严重不全)。这几本书的用法和大纲解析一样,用于考生备考时了解重点知识点,并且了解命题者如何针对知识点出题。尤其是后者,因为命题者永远会用冷门知识点挖新坑,考生是防不胜防的(对,说的还是每年固定一道简答恶心死人的北大……)。但是你可以从真题中了解简答和论述题的命题切入点和问法,这个是不会变的。注意:简答和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自主命题的高校!书中所有的答案都是编者自己整理的,不具备任何权威性,直接背书中的参考答案没有用。我建议还是回到通史中自己找答案,没找全的史实内容可以看下辅导书补充。但是背景意义评价等内容最好还是自己整理答题套路比较好。
参考资料使用心得:前两天为了了解考研动向把长孙博的又买回来看了,结论是:名词解释对于整理琐碎的知识点有 助,可以用来查漏补缺,推荐。其他的书价值不高,历年真题能 你省去一些找资料的精力,可以买。论述题和我当年用的相比没有半点进步,不过是六卷本教材的缩编版,不推荐。
市面上一些学长学姐的笔记我备考时也购买过,客观来说,是有一定用处的,和长孙博的资料效果比较类似。但绝对不要买那种教材缩编风格的(例如绝大多数内容都来自六卷本或北师大版教材),我们必须自己要有整理笔记的能力,拘泥于别人的笔记肯定会漏掉知识点。所以评价一份笔记的优劣其实是其中通史及学术专著内容的多少。
《外国史学史》,王晴佳、李隆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忽略史学史内容是跨考生最容易犯的致命错误之一。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是历史系老师格外看重的能力,只会背史实的学生,与百度何异?若能在试卷中反映出你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你就明显比其他考生技高一筹了。而且很多高校都是保留一道简答或论述用于考史学史。作为一个世界史学生,若是连兰克、年鉴学派都不了解的话,是严重不合格的。因此这本书是必读教材,考生应当从中了解史学思想和史学流派的演变,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并熟知各个流派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在试卷中体现这一点】。同样,这个在后面应试篇会讲……
专著篇太多了留到最后讲
复习方法篇
一、简化记忆
笔者一向是很反对背题背答案的,因为这是一种填鸭式教育,不具备泛用性,效率太低。人类历史无穷无尽,命题者想刁难你有的是办法。以北大为例,和魂洋才(忘了哪年了)、苏格兰启蒙运动(2015)、拉美发展主义(2016)、美国工业主义(2017)、斯瓦西里文化(2018)、哥德斯堡纲领(2019),年年简答题防不胜防……而且通过背题背下来的知识点难以变通,常常换个问法就又不会了。我继续举例:克吕尼运动、教皇改革运动和叙任权之争都是10-12世纪天主教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答题时要答的内容基本一致,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如果你不了解整段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背题的话,你需要背三遍,事倍功半。再换个问法,比如评价格里高利七世或卡诺莎事件,还是能考倒你。
所以还是要回归教材,按照作者的思路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或者说记忆宫殿,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法律等诸多前因后果囊括进去,考试的时候直接从记忆宫殿中检索提取(当然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做到)。这就需要反复的读书,理解作者的历史观,按照他的逻辑思考问题。这种方法比背题更加省时间省精力,但是确实需要多动脑子,尤其是记笔记方面。此外,为了节约精力,在看不同的教材时,感觉前书讲过的内容可以快点看乃至跳过,19世纪国际共运那种不再重要的内容同理。
记笔记方法:记笔记最忌讳直接抄书。你要明白记笔记是为了应试,为了方便你更好地记忆,因此必须要简略,重新抄一遍除了感动自己毫无意义,只写要点即可,足够让你回忆起整个知识点就行(当然一开始确实还是挺厚的……)。慢慢将他们整理到你的知识框架中,争取将笔记越记越薄。到考前我的笔记只剩下正反面的一张16开纸。靠它回忆起所有知识点。
当然,百密难免一疏。如果考试时真的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用到一个小技巧,我将它称之为“修昔底德式方法”。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引用了大量演说词,但他不可能亲耳听过所有演说词,因此他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尽量保持接近实际上所讲的话的大意,同时使演说者说出我认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来。”举个例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我们不熟悉,但是我们知道她是启蒙时代的俄罗斯君主,了解彼得大帝改革和启蒙思想,那么我们就可以答彼得改革的内容,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去想:一个受到启蒙主义影响的专制君主会做些什么?所以,开明专制≈启蒙主义+绝对君主制。只要掌握了等式右边的知识点,就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去“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改革,一篇像样的答案就完成了。其实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一个西方的专制主义国家发展到了启蒙时代,它的发展趋势是可以根据之前的社会状况和当前流行的思潮推测出来的。大家看到这也能发现,仅仅背书背答案的人是不可能掌握修昔底德式方法的。
越接近当今,历史发展的共性与逻辑越明显(当然这涉及到一个全球史的问题,属于辅导课内容)。例如,欧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比如进步主义运动、罗斯福新政、伟大社会),以及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凯末尔、明治维新、东亚模式),都高度的同质化,仔细归纳总结的话可以省掉不少精力。把各个区域各个时期的专有名词记住,然后透过名词掌握高度同质化的本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修昔底德式方法”不等于历史发明家,后者是会犯明显的史实硬伤的,比如黑人民权运动是在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所以答进步主义运动和罗斯福新政时不要重点谈论种族问题,否则就是历史发明家了。修昔底德式方法应该用在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却又较难详细考证的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到考研性质的特殊性和老师的阅卷习惯了,考研不同于写论文,在谈及史实内容的时候,你是没有论证义务的,不可能答个史实内容还要把出处列出来,所以是由老师自己来判断的。而老师判那么多卷子又不可能挨个核实每个人答案中的史实,所以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的。这就留下了可乘之机,例如林登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包括几百条社会改革法案,他们怎么可能做到每个都能记住,所以,这里只要答得符合历史逻辑,并且不出现明显硬伤,就完全ok。(又是一个明显功利主义化的思路)
补充一个答疑时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问知识点太多背不下来怎么办。这里举一个例子:
简述大流士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一) 背景:
1) bc517夺取印度、远征斯基泰、征服色雷斯
2) 波斯帝国成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二) 内容:巩固波斯帝国、加强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神化君权、建立王室经济、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派遣总督负责行政税收。建立新都波斯波利斯,密探制,利用官僚制衡贵族
2) 军事上:设置五大军区、军事长官总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设立近卫军“长生军”
3) 经济上:规定各省贡赋制度、制定全国统一币制(源自于吕底亚,分为国家金币、行省银币、自治市铜币)、全国建立驿道,开通红海—尼罗河运河
4) 宗教上: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不排斥干涉各地原有宗教,向被征服民族一定程度上开放政权
(三) 历史意义
1) 两个未能消除:未能消除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未能消除被征服地区反抗
2)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依据、巩固帝国统治
3) 客观上促进帝国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落后地区发展
以上是我笔记里的一道典型的论述题,关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答案乍一看可能很多,并不容易背。但是其实没必要全篇背诵的,在记答案的时候要着重注意大流士改革涉及到了哪些领域:中央/地方政治、经济政策、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习俗、军事、社会等级、法律等等。先把这些大的领域记下来,具体内容先放一边。等你看书看多了就会发现,一些传统的东方专制君主,如苏莱曼一世、阿克巴、阿育王等人,其统治内容和大流士是大同小异的,很多施政措施是可以通用的(对外政策除外),你所需要记忆的只是他们的统治涉及到了哪些领域而已,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背诵量。
二、
在复习时间和答题时间都很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尽可能简化记忆。这样就能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掌握尽可能多的史实知识点。当然,一定记住,简化记忆并不意味着知识点的缺漏!考试时把史实知识点答得全面是基本要求。任何高阶操作缺乏史实支撑的话无异于无根之萍。
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基本分了。但是讲真,这肯定不足以使我在考研中考取第一名。我在复习到后期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背书非常刻苦的人在考研中并不罕见,他们和我的答案没有太大差别,那老师凭什么给我高分?我和出题老师唯一的交流机会就是这张卷子,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种不确定性上,风险太大了,一定要在试卷中鲜明的展示出我的鹤立鸡群之处。于是我就研发出了第二个方法用于额外提分,该方法和其他应试思路/小技巧同为私下指导内容,如果同学也不想寄希望于不确定性的话可以私信我
著作篇
之前提到的几本书只是基本教材,是必看的,但用来应对考试仍然远远不够。针对报考学校的老师,对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动态要了解,对他们的学术观点要足够熟悉。所以还需要读专著,接下来我就考北大世界史而言列一个书单(其实还是以国别史为主,没有特别专题化),当然对其他学校也有参考价值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高毅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马老是中国中世纪史研究的开山祖师,桃李遍天下,国内多位中世纪史的老师都出自他的门下,由他领衔编写的《世界文明史》是北大历史系世界通史的推荐教材之一,其内容的丰富程度略逊于六卷本世界史,但涵盖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史学界的最新学术成果,去掉了六卷本中明显落后于史学主流发展趋势的部分,对于报考自主命题学校的考生来说不可不看。
《希腊史研究入门》,黄洋、晏绍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马史研究入门》,刘津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两本书是国内古典学顶尖学者专门为历史系学生编写的入门教材(注意,不适合历
史爱好者)。其主要内容包括:希腊/罗马历史概述、史料概述、研究史概述、重点学术问题和学术资源。是梳理世界古代史学术史的优秀书籍。就考研而言,关于希腊罗马的考试范围不太可能超出这两本书的范畴。另外,其他的《xx史研究入门》系列书籍我也看了,感觉对考试 助不大,我认为没有看的必要。
《西欧中世纪史》,蒂尔尼、佩因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该书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西方中世纪史经典教材之一,后被引进中国,彭小瑜教授作序。《西欧中世纪史》总体上按照西方学界的经典模式进行叙事,与沿袭苏联史学的六卷本有明显区别,且细化了内容以及新增教会史和思想史等内容,虽然内容稍稍落后于学术前沿,但胜过六卷本太多,应对考研足矣。
《美国历史十五讲》,何顺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史入门读物,按时间顺序分专题对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介绍,内容相较六卷本细化不少,但仍不够全面。我对此书其实不甚满意,但六卷本关于美国史的内容少得和没讲一样所以就衬托出这书还行……
《给我自由》,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商务印书馆。坎里克·方纳是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专家,北大的王希教授是其学生。学生翻译老师的作品当然非常用心了……所以翻译质量没得说。此书比上本书好很多,其内容紧跟学术前沿,而且非常全面,全面到太厚了,1400多页……如果能啃下来这本书的话基本不用担心美国史方面的任何考题(前提是读书不能囫囵吞枣)
《拉丁美洲的殖民化与全球化》,董经胜、高岱著,江西人民出版社。董经胜是拉美史专家,高岱是英国史和殖民主义史专家。该书分专题介绍了一些关于拉美的相当新颖的学术问题和观点,平时阅读通史时极其容易忽略掉(而且北大居然还真考了!),因此推荐。其实要论全面性的话应该看林被甸、董经胜的《拉丁美洲史》,但是我看了之后感觉拉美史就是内战独裁政变无限循环,重复性太高了,所以看这书就够了。
《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大佬的书,没什么可说的。我看的是一卷本,感觉如果【看得细致】的话其实没有看新版的必要。
《日本简史》,王新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各种意义上的标准教科书,简直专门为考试而生,完全能当日本史工具书使用。和《给我自由》一样,本书之外的内容没什么可考的(而且后者阅读量小多了)
《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钱乘旦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本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现代化理论!在答近现代史的题目时至关重要!
《外国史读本》,彭小瑜、高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大佬们教你如何写论文系列。同时有些文章可以用来玩套路。
《法国通史》,吕一民著;《德国通史》,丁建弘著。优先级非常靠后的通史,没有什么特色,只是内容比较详尽,适合看完六卷本后担心知识点不够全面时,用于查漏补缺。
下面的书目不用全看,看重点内容就行
《非洲史研究入门》,舒运国著。斯瓦西里文化这题听说过没?保险起见,注意一下附录2的关键词吧。
《教会法研究》,彭小瑜著,了解中世纪基督教会的组织架构、法律、政教关系必备书目,而且非常权威。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斯金纳著,上卷文艺复兴,下卷宗教改革。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了解启蒙运动必备(启蒙运动远比六卷本上讲的复杂),以及还有一些新教的思想。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用于了解福利主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近代思想。
《经济思想史》,斯坦利·布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顾名思义,用于了解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
东欧、印度和伊斯兰文明方面我没有找到太合适的著作,可以用《世界现代化历程·xx卷》来代替,欢迎补充~
可以看得出来,上述作品大多是北大老师们自己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普通教材中没有的和老师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和理论,对复习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一定要读至少一遍。
另外教一个快速读书方法,适用于时间不够时尽快掌握书中核心思想(我导师教我的),看序言、目录和书评。屡试不爽
2019.4.17 经同班x同学授权更新他的北大中国史复习经验
北大没有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但是北大几乎所有历史学基础课程的课程大纲、课件、课后阅读书目都在其历史系网站上有,北大的古代史也有超星的公开课,但这里还是有一个先后顺序和安排,笔者就在此简要的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1、陈寅恪先生的著作。
陈寅恪先生想必对历史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此处就不赘述了(如果到决定考研时都不知道陈寅恪先生,那就或许可以考虑换学校了,因为如下所述,陈先生对于北大考研相当重要。)因为民国时陈先生常年在北大任教,并且北大现在最引以为傲的中古史也是由陈先生的学生周一良、王永兴先生开创,算是有学统传承,再加上陈先生在学术界本身的重要地位,北大就对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著作特别重视。
2、北大的公开课和课件
北大前几年将他本科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录下来发到了超星学术视频上,很容易找到。因为北大的出题非常具有指向性,所以了解他们的课程就十分必要。比如15年曾经考过一道题,比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和“王与马共天下”的异同并指出原因,而这道题在视频课中邓小南先生就有提到过,而且相对课件来说,老师的讲解更加具有问题意识和指向性,这就非常适合去进行复习和把握。
但是因为北大的公开课只录了古代史,而且还只有隋唐到明清段,对于没有视频课的部分只能退而求其次看课件了。目前来说北大有相当多的课程的课件在他们的历史系网站是有的,基础课程如通史类是全部都有,笔者的建议是先把课件看完,把他们老师教学中的基本脉络厘清。因为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教材,对于北大的教学来说都是辅助性的,只有先了解了他们教学的基本脉络,才算是抓住了主线,才算了解了北大学生的受训练情况。而且在课件中,都会有一些考试中会碰到的比较偏门的知识,比如16年的名词解释参军戏和岐山周公庙,前者属于艺术史范畴,后者更是关注度不是很高的考古遗址,在教材和大部分的学术专著甚至课程参考书中都不会有。但是这些在阎步克老师的古代史课件和他的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课件中都有,而且他们也成为了考题。所以,上述这些是第二优先级。
3、北大老师的学术专著、论文以及编的读本、丛书。
如上所言,北大的研究生考试倾向性十分明显,即偏向于考他们自己老师的东西。所以北大相关老师的学术专著、课程参考书等等同样也是需要阅读的。但是因为这个量十分的大,势必很难在一年时间内读完,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读北大老师编的一些读本。北大那边老师之前给本科生编了一套读本从古代史到近代史到史学史,几乎所有的都有,名称也就是最朴素的《古代史读本》、《近代史读本》。而且这套读本有导读和扩展阅读篇目,非常适合入门者阅读。其次,北大那边曾出过一套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虽然是普及读本,但是学术性也非常强,尤其是其中主要的政治文明卷,都写的非常好,尤其是秦汉卷《波峰与波谷》更是卖断了货(好像今年北大出版社会重版)。而且因为是普及读本,都写的比较简要,同时,学者的一些观点也十分突出,非常适合备考记忆。
l同学提供的中国史书单(以每个朝代/时代看两本为最基本的要求):
1、通史:张帆《中国古代史》(重点!)、钱穆《国史大纲》、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林甘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先秦: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葛兆光《宅兹中国》
秦汉: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重点!)、陈苏镇《春秋与汉道》(重点!)、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魏晋南北朝: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重点!)、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重点!)、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重点!)、阎步克《波峰与波谷》(重点!)、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隋唐: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稿》、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重点!)
宋辽金元:邓广铭《宋史十讲》、邓广铭《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小南《祖宗之法》
明清:孟森《明清史讲义》、商鸿逵《明清史论著合集》
近现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必看!)、郭庭以《近代中国史纲》(推荐,很厚,但比教材好)、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必看!)、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2019.8.1 w同学的北大中国史复习经验:
首先是教材和参考书部分,主要有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北大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李侃、李时岳的《中国近代史》,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何晋老师的《新编中国历史文选》,长孙博的《名词解释》。看书的方法是,对照北大历史系官网上的ppt(b站上有阎步克、邓小南、叶炜、张帆老师的公开课视频,华文慕课上也有叶炜老师的《中国古代史》公开课),把通史部分疏通几遍,了解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应的历史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框架。比如,两汉的重点有哪些呢?我认为有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开边兴利政策及其晚年轮台罪己诏之后政治方针的转向、霍光执政时期的盐铁会议、王莽改革、东汉政权的性质、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政、桓帝灵帝时期两次党锢、封建大田庄经济的发展、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文法吏和儒生的合流等等。这些需要大家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就不一一列举了。同时,因为专业课的考题里有100分分值的古文翻译,所以我推荐了何晋老师的这本书。另外没事的时候,我还喜欢朗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绿皮繁体竖排版本的《古文观止》,每次读个30min,有助于提高语感,对句读比较有 助。
其次是真题的问题。众所周知,北大专业课的题目考察面广,题目也比较灵活,完全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各种平台售卖的真题就不要买了,没用。自己要学会搜集信息,不要做伸手党。搜集真题,分析真题,揣摩老师喜欢出的点,这个过程是贯穿备考始终的,带着问题去学习通史,才能有的放矢,不会在考场上乱了阵脚。至于说如何把握老师的方向,就要看北大历史系官网的ppt和北大老师的专著、论文,像是老师们十分推崇的陈寅恪、王国维、罗振玉、章太炎等大家的著作也要看一些。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来,适当拓展,不求多,但求精,不能走马观花。读的过程中要写读书笔记,关上书要说的出主体内容,不然就是白看。
再来就是时间安排的问题。暑假之前,只用过通史的内容,在你还没打好基础的时候,专著的阅读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暑假期间,可以开始专著和论文的阅读,再次结合ppt,梳理通史内容,整理知识框架。九月份开学,只用对着框架进行知识点的回忆,这时候可以适当做做论述题,总结一套你自己的答题方式,不一定要分条分点,但一定是要有逻辑层次的,不能东答一点,西说一点。同时,由于长孙博的名词解释实在是不够全面,所以不能完全依靠它,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积累再补充大量可能会出的题,像是岐山周公庙、参军戏、日书都曾出现在老师们的ppt当中,需要引起重视。
教材外的书单(补充版)
专门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重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重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先秦:何晋《秦称“虎狼”考》、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式》(重要)
秦汉: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重要)
魏晋: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李凭《北魏平城时代》、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祝总斌《材不材斋史学丛稿》、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谷川道雄主编《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基本问题》、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隋唐: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重要)、叶炜《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荣新江《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宋辽金元: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刘子健《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中国转向内在》
明清:关文发 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赵世瑜《吏与中国社会》、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赵翼《廿二史札记》
近代: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欧阳哲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1.3 增加q同学的复习经验
历史学考研本质上是两种矛盾的冲突:1.海量复习内容与有限复习时间的矛盾;2.对目标院校、竞争对手的茫然无知或略有所知与对自身劣势有所知晓的矛盾。
因此,许多同学在查阅攻略、囤积书单之后,心理依旧没底,甚至更加焦虑:1.推荐书目我能看完吗?能记住吗?能转化成分数吗?2.自己的努力是否充分啊?这些书单会不会不够啊?竞争对手是否更强啊?
要解决这两组矛盾,让心理有底,一方面需要系统复习,另一方面需要在掌握充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对手、适度取巧。
系统复习法: 1.纵横南北
2.借力打力 a(他山之石:剑桥、哈佛、讲谈社、ppt、慕课、元老布鲁图)
b(将士用命:伴读法、读书会法、 太傅法)
取巧方式: 1.“知子莫若父” 老师信息 老师的老师
2.“队长别开枪” 套磁之术
3.“我思故我在” 适当“放飞自我”
系统复习篇
一 纵横南北
所谓“纵横南北”,其实就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知识要建起框架,纵向可以按朝代顺序从古说到今,横向可以将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林说的样样俱到。要做到这点,总归需要一套教材,一方面避免遗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心里踏实。比如我个人平时反感教科书,但复习的时候就“真香”了,特希望有本好教材用来梳理框架、线条,因此买了三版教材比较研究(含二手货),个人最喜欢北师版(近代史那册除外),观点较新,详略得当,翦伯赞那版相当精要,作为教科书还是不错的,但是,页数太少,分量太轻,拈在手上心理发虚,所以我没那它当主力。朱绍侯那本我也买过,质量相对一般,观点相对陈旧,文字相对繁芜。但繁芜也有繁芜的好处,比如参军戏之类不大能推陈出新的较生僻词条,介绍可能还稍微详细一些。
二、借力打力 之 他山之石
将纵横南北(建立知识框架)作为目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如何实现这一老生常谈的目标,如何辅助记忆,却可以常谈常新。
1.趣味通史
对于历史学考研而言,主流记忆方法是让大家简化知识、提纲掣领,这些方法十分精妙。但要想记得多、记得牢,除了“做减法”,其实还可以“做加法”:买一套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的通史,通读几遍。此举:1.可以纾解复习疲劳2.便于记忆通史与教材都有的主干知识,听“不同的人讲同一个故事”,比听“同一个人讲同一个故事数遍”记忆效果要好3.通史中比较偏的知识、比较符合编者趣味的冷知识,虽然名词解释之类题目不容易碰到,但是,这类知识往往记忆效率奇高,在回答论述题时如果干货有限,亦可以用来“凑数”打“擦边球”,偶尔甚至可以成为点睛之笔。人的智力水平有赖于大脑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知识的记忆和夯实、亦依赖于各种知识间的联系贯通,因此,记忆既需要减法,又需要加法。至于通史选哪些呢?剑桥中国史、讲谈社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应该都不错,剑桥史较厚较旧且未出全,个人看过,觉得不适合作为辅助记忆工具。讲谈社中国史个人比较喜欢,内容十分有趣,而且,这本书是某师大出版社出的,错别字很多,一边看一边挑错,记忆效率翻倍。
注:如果说看教材或专业通史梳理硬知识相当于学英语时记忆核心词汇,那么趣味通史相当于泛听,泛听的效果绝对没有记忆核心词汇或者精听好,但是,精听训练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泛听则可利用垃圾时间。我的经验是,垃圾时间与其逼自己“啃硬骨头”精读硬核书籍(硬核书籍泛读也是享受,精读则否)或者追剧放松,还不如“捡软柿子”看趣味通史。当然,如果你专注力、耐力极佳,完全可以只看硬核书籍或记忆核心知识,或者你完全对历史不感兴趣,就为了拿一个学位,看趣味历史都感觉头疼,那追追剧也挺好。总之,专业课学习效率=书籍硬核程度×学习愉悦度
2.慕课
除此之外,一些慕课也可以起到这一功效,比如当年我吃饭时看于胖的《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以此加深对社会史的了解。社科院监制的纪录片《中国通史》也还可以,虽然对于“厉始革典”这些东西的解读比较传统,但已经是饭点提高专业课学习效率的最优选项了。
3.ppt
各个学校的ppt,好的笔记理论上也有用处,虽然我用的不多,这些工具的意义在于“捕捉关键词”,强化对基础型重点知识的敏感。偶尔亦可用做他用。
4.专业书籍
这部分内容我反而不想多说,原因有三:1.各种书单网上特多,既有名校推荐的、也有名师推荐的、还有学长学姐推荐的,元老布鲁图这个回答下推荐的书目就相当靠谱。2.从应试角度,每个人需要阅读的专业书目真的不一样,推荐硬核书籍容易,推荐适合某一个的硬核书籍很难。这就像英语听力中的精听,考试种类不同,备考重点也不一样。对于某一具体方向复试有用的书,对于初试可能用处不大。3.但是,确有一些硬核书籍对于各种初试都极为有用,但这方面内容我不想过多透露,怕遭雷劈。试想,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简拔英雋,搜集信息、制定策略是豪杰必备素养。如果将一些神书推广,相当于考试中对于搜集概况信息、广泛阅读的考察比重下降了,“死记硬背”的权重增加了。因此,教材、常见读物可以推荐,反正总会有许多人看。但既有学术价值又适合应试的书单,我不会广而告之,也不建议别人散布。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取巧的小窍门,说出去不会遭雷劈。大家寻思下,什么叫“适合初试的硬核书”啊,就是既有深度广度,可以让自己出彩,但读起来极其精要、篇幅并不浩瀚,最好文笔还不错,利于记忆。这种书怎么找啊?一个是读书前就先翻看目录、章节,并尝试归纳概括,看看记忆效率怎么样。第二个是倒溯法,这招有点邪乎,如果没点心理分析的天赋用不了,那就是跟一个你熟悉的师兄师姐好好聊一聊,ta答题的时候,脑子中的史实史料,究竟来自哪本书。ta回答的书籍,既可能是因为看过许多遍,熟能生巧,还有可能是,那本书真的好,方便复习、方便记忆。。。
二、借力打力之将士用命
要提高学习效率,一个思路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对合适的工具, “他山之石”部分攻略便是基于此目的,但是,通过合作,实现学习效率的斯密型增长、甚至指数型增长,亦是有效选择。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将士用命部分。
1. 伴读法,找个伴,一起学,互相复述,许多人喜欢找研友,如果真找下了,可别广顾着打卡督促,互相复述利人利己。
2. 读书会法,这个方法更有趣,比较适合本科学校较好的同学,那就是将你想要阅读的书籍借阅给别人,然后让ta说出心得和知识重点,如果他说出了自己没有的心得,自己不就赚了吗?如果心得重点一致,英雄所见略同,自个心理踏实,加深记忆,避免遗忘。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对方没get到重点,你反而“教育”了朋友一番。比如我曾经请一朋友读我还没看过的名著,他哒哒哒讲一通之后我觉得他讲的不好,视野有所局限。why?我虽然没看过这本书,但我看过作者老师和学生的书啊,作者承上启下,朋友却没看过作者学生的书,没有接到“下”,自然视野局限。。。这也是我为啥不推荐专业书籍的愿意,有些书虽然意义重大,但多少有点宝刀老矣,你远远的膜拜挺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嘛,但是,用它打仗不合适。。。
3. 太傅法,找个比你段位高的带你,让ta传授你知识、方法、心态,相当于把散落天际的营养元素浓缩成维生素片喂给你。我承认,这个基本等于说废话,但为了形式严谨,我还是将其列上。
取巧篇
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也可以轻微取巧。重要的话说三遍:踏实学习的基础上!踏实学习的基础上!踏实学习的基础上!
前面在学习知识时,其实已经取巧了,这里所言的取巧,侧重应试,但二者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取巧方法我分为三个:知子莫若父、队长别开枪、我思故我在。 这些方法同样不能说太多,以免遭雷劈。
一、 知子莫若父 意思是要了解目标院校老师的学术轨迹和爱好,毕竟他们出题,这样才好重点复习应对,但哪些老师更值得关注呢?这个不同院校可能有所不同,我也不想多说。但我想多说一句,除了老师,有时候老师的老师也值得关注。
二、 队长别开枪 简而言之,装自己人,答题时采取本校学生风格可能有用,怎么做到这点呢?既可以亲自去听课,但足不出户也可以。全看巧思。
三、 我思故我在 我喜欢揶揄调侃、也喜欢周诰殷盘,当时答题的时候,我想反正豁出去了,就写的比较随性,见过我笔迹的人都知道我字迹潦草,但我的笔试成绩却不低,可见答题的时候,如果目标院校较好,适当随性可能不会有大碍。但也别太随性,尤其是面试,容易翻车。
应元老布鲁图之邀,讲了这么多心得体会,但最大的体会其实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自个心态建设一定要做好,尽量少生气、少焦虑。攻略、书单虽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未来会继续更新想到的内容,欢迎评论区提问感兴趣的问题,也欢迎找我或者回答中出现的北大中国史同学私信求助~
由于私信询问的人太多了,这里统一解释一下,我会提供如下 助:分专题讲解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提示、补充教材外知识点、个人答题套路和知识框架+自用笔记、答疑和习题练习(即课上模拟答题,积累经验)。当然补充内容以个人整理的北大老师的著作为主。上述内容不限于北大,其他学校也适用。
形式比较类似北大历史学系的读书课形式,我会指定阅读资料,除了一般性讲授之外,还会要求考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解答,然后我会指出存在哪些缺陷并讲解该问题的学术动态,并且给出优化答案的意见,以迎合目标学校的学术风格。在最后几次还会进行习题练习,专门介绍各种类型各种领域的题应该如何分析、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迎合历史学界的学术风格。总的来说以功利性的提高分数为主,毕竟应试才是第一要务嘛。
另外被某些教育机构的猎头骚扰次数多了不得不挂一下,你们以极高的价格招生,却以四分之一的价格雇佣学生讲师,压榨得未免有些过分了吧?请对知识放尊重些,谢谢。
最后提示一下,有个坑我见很多人踩过:一些人是自己复习的,一直感觉很好,等到11月左右,面临考试,开始做题时突然慌了,不会答,然后找我求助,我让他们三小时模拟考试一次,给我看答案,我一看,这都什么玩意儿……你们这几个月都干了些啥……然后表示只能尽人事而知天命了。可见,如果方法一开始就错了,再努力也没用,而且比较讽刺的是,人在与外界环境缺乏交流的情况下,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时,是会有一个积极的暗示的,所以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方法有问题,直到快考试面临应试压力时问题一并爆发。所以这里有一个忠告:历史备考不应该闭门造车,要时刻保持与历史学专业人士的密切交流,否则悔之不及。
未来会在知乎继续更新想到的内容(知乎id:元老布鲁图),欢迎上知乎找我或者回答中出现的北大中国史同学进行咨询
未完待续,欢迎催更~